赵奶奶今年已经92岁高龄,上世纪60年代跟着退伍转业的老伴儿来到北票生活,她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北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兴旺强市的历史巨变。赵奶奶说:“来北票前,我先后在大连、沈阳、鞍山生活过,刚到这里时感觉很不适应,城里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买东西也不方便。当时我完全想象不到,北票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在计划经济时代,百姓必须凭票购物。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在那个年代,北票人买东西只能去供销社,即便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赵奶奶的老伴儿是转业军官,每月工资有70块钱,在当时算是高收入,即便是这样,日子仍然过得紧紧巴巴、抠抠搜搜。因为,国家能提供的产品就那么多,不可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市民韩先生出生在南八家子乡的一个山村。上世纪80年代初,韩先生家买了一台不到10吋的黑白电视机,这还是韩先生的三哥托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市里的百货公司排队排到的。这台电视是全村第一台电视机,每到傍晚,半个村子的人都聚在韩先生家看电视剧《霍元甲》。回忆当年,韩先生感慨道:“家里为了买这台电视,攒了一年的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趋繁荣。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凭票购物的消费方式也渐渐消失。北票的百货公司、七门、八门等老一辈人熟知的购物地点逐渐被大商城、大超市所取代,最终变成了现在的公交站站点名称。如今,各类海淘、代购开始活跃,北票人的消费观念也从过去的“抠抠搜搜”变成了现在的“挑挑拣拣”。
“买东西当然要买好的,商场里没有的就去网上买。家里装修时,我跑了十几个装修公司,最后挑了一个我最看中的,多花点钱不要紧,关键是要自己满意。”市民小邱是一个消费达人,她的观点折射出了现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的消费观。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商品的供应量越来越充足。“卖方市场”很快过渡到“买方市场”,从人们“求着买”转变为商家“求着卖”。与此同时,北票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越来越富裕,手头越来越宽裕,买东西的时候更看重品质和品牌,对外观和功能也越来越“挑剔”,渐渐开始追求自己的偏好与“个性”。如今,购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休闲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市民的付费形势也在改变。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以无现金消费为代表的新的生活方式扑面而来——足不出户就能缴纳水电费、出门打车滴滴一下出租车就到位、付款只需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我现在出门从来不带钱,只带手机,微信、支付宝支付……付款方式有很多。真的是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市民小郑调侃道。
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虽然只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变化的一个缩影,但它却是我们在党的带领下实现衣食丰、仓禀足的小康生活的生动展示。这些变化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