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季,我约了专题采访,来到上园镇三巨兴村的古村落——麦地沟。到了三巨兴村部,门书记早早地等在那里,从村部到古村落——麦地沟,坐车还要走上五、六分钟,新修的水泥路代替了原来的土路,这样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
我们在村西头停下车,为了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我们从村子北坡绕到南山坡,梨树、杏树、苹果树及山坡边的老榆树、白杨树一一映入眼帘。
村子北头一个菜园旁,十几棵碗口粗的枣树将一口老井遮掩住。我们走进老薛家那四世老屋的院子,院墙全部用石头垒成,整整齐齐。院子中间凉晒着刚刚打完的玉米,打场使用的还是原始的木锹、木叉,还有墙角放着的扇车,我问薛老,“现在铁锹等都很好用,你为什么还用过去的木锹这些老物件呀?”他说:“我的地不多,收的玉米也不是太多,秋收后在自家的院子里就打了,我家是老宅院,院子地面全是土的,用早先的木锹带不上土来,好用着呢……”老薛放下手中的活,带我们进屋,这是个四世老屋,前墙是满装修,除去几个必要的墙垛全是窗户,老人们说,这样做是为了冬天屋内采光好,屋内比较暖和。屋内摆放着几代人留下的柜子、柜橱,靠窗户是通长的老火炕,屋内的隔断(屏风)全由实木雕刻,透雕而成的花瓣形图案布局均匀,做工精细。老薛说,这些老物件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这个物件没有一棵钉子,全是榫铆结构。
麦地沟属于三巨兴村,这个村座落于上园镇北部,东临白石水库,辖区总面积25493亩,10个村民组,286户、809口人,林地15700亩、耕地4193亩、草场5600亩。三巨兴村四面环山,山下有三条河流:张五道河、麦地沟河、高家沟河,三条河流汇聚在三巨兴屯后继续自南向东流入大凌河——今白石水库库区。
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去村上有个做烧锅的(酒坊)买卖人,为了做好生意,他曾找了一位风水先生看过:三处水流汇集于此是百福之地,这里只看见水来,见不到水走,买卖一定兴旺发达。故此得名“三聚兴”,后改名三巨兴。
相传1616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河南、山东闹饥荒,为了生存,河南顺天府的门姓和山东济南府的杨姓、张姓、李姓、习姓分别来到三巨兴(三聚兴)居住。有一个叫张五道的人就住在现今的张五道沟(五道组);王姓住在如今的麦地沟南山坡上,这条沟叫王贵沟,和麦地沟的薛姓而命名的叫老薛沟里,麦地沟的由来是原来有个姓杨的住在现如今杨家窝铺的人,在麦地沟河套田家坟种了一大片麦子,在麦地沟西沟圈牛,因此,种麦子的叫麦地沟,圈牛的就叫大牛圈沟。
麦地沟,这个只有11户人家的古村落至今还流传着很多故事,原来村子里有一位叫孔繁英(已故)的老人讲过这里家谱的故事:大约在1841年左右,一位来自山东曲阜孔家庙行辈字的人,骑着枣红马一路做着生意出关来到东北,他此行的任务就是到上园三巨兴送孔氏家谱行辈字。这个人先来到北票大板的马架沟孔家,又由老孔家的人亲自带路到了上园三巨兴南窝铺(现三巨兴上坎屯),所送物件是用黄铅纸写的40个传辈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杨、鼎新开国远、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现如今在村子里的行辈字在“德”字辈,上传行字辈是在“广”字辈。
村书记告诉我们,麦地沟过去还出现过抗日英雄,叫杨录,那年他和李海峰率领战友一道擒拿了日本间谍石本权四郎。杨录,祖籍山东济南府,1895年生于上园三巨兴杨家窝铺,8岁时在本村下坎李家读私塾。18岁跟一位叫张金山的到北票煤矿做工,后因不满日伪矿工把头的恶毒残害和剥削逃出煤矿回到老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抗日义勇军将领李海峰,杨录小李海峰6岁,故称李海峰为长兄,两人结拜为兄弟。虽说杨录读书不多,但智勇双全,深受李海峰信赖,后来被李海峰提升为侦察排长。1932年7月,李海峰、杨录率张玉林、张桂林、张立廷、冯桂珍等50人在上园佛庙子附近的火车上将日本间谍石本权四郎擒获。李海峰、杨录及战友们的抗日壮举被后来的人们传为佳话。
听了此故事,我们由衷地为这个村子、这里人们的英雄气概所感叹!
麦地沟,这里不但发生了名人佚事、传奇故事。而且这里的美食很多,一些地方特色的小吃流传了下来:煎饼、饸饹条、玉米大饼、高粮米水饭、粘豆包、粘糕、馅饼、单饼及作坊豆腐等。
村书记说,古村落是文明的传承者和见证者,这里正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通过种植药材、栽植果树,发展农家乐,增加旅游收入,并对部分文物古迹进行修复,从而保护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放大古村落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让世人在古村落的传承和保护中感受文明,彰显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