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首风靡全国的《上海滩》主题曲,曾引发了无数国人对魔都上海的遐想和向往。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依然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之城。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上海的黄浦江畔,巍然矗立着一座以“北票”命名的码头,至今诉说着有关煤城北票与魔都上海的故事。
北票码头的前世
据史料记载,北票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东胡山戎之地,前燕、后燕时期属昌黎郡,北燕时期属昌黎尹龙城,辽会同三年设“川州治所”于“咸康”(今南八家子乡一带)。时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有杜姓者在小扎兰营子、兴隆沟、木多土鄂赖和大梁岗子四地发现了煤层,后奏请朝廷颁发了四张采煤“龙票”。且因四地皆在朝阳以北,故称“北四票”,简称北票。北票地名由此而来。
说起北票煤矿的开采,还得追溯到1915年,当时的京奉铁路局呈请政府批准,领取了北票矿山开采许可证,并成立了京奉铁路局直属的北票煤矿公司。但是由于经营“成效未著”以及“筹款甚艰”等原因,京奉铁路局开始“招商承办”。
到了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丁文江怂恿当时的农商部次长刘厚生,与京奉铁路局订立了官商合办合同,并采取“官四商六的”形式筹集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北票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刘厚生任董事长,丁文江任总经理。
据丁文江1921年统计,股本达500万元的民办矿厂,当时仅有中兴(煤矿)公司和北票煤矿两家。
也是从1921年开始,北票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的煤炭产量由7716吨迅速增长到了25806吨,之后的1923年增长到29536吨、1924年增长到63384吨,至1925年,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144755吨,实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
就在北票煤炭产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上海的体量和容量也在不断攀升。1914年,上海只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城。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至1927年,上海部分地区脱离江苏省,成立上海特别市,直辖于中央政府。
一座城市的发展,注定潜在着无限商机。
1929年,为了加快煤炭外运,北票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租用沪杭甬铁路公司的地块,在上海市黄浦江中游上段西侧建设了两座岸线全长120米的木结构栈桥式码头,主要接卸来自北票煤矿的煤炭。
之所以选址此地,主要是因为当时上海港的煤码头大多在黄浦江东岸,浦西只有英商开滦煤矿公司经营的日晖港码头,而随着浦西工业的发展和船舶燃煤需求的增加,在浦西建设煤码头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当我们探寻那段历史亦可获知,北票码头的建成并运营,名义上是中国商人为主管理,实际则是日资控制。同位于浦西的北票码头和日晖港码头,既是北票煤矿与开滦煤矿在上海煤炭供应市场上的短兵相接,又是日商向老牌帝国英商的挑战。
北票码头的沿革
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国民党当局先后调集70万军队,抗击20多万日军。在双方激战了3个月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溃退。之后的北票码头被日军占用,成为军用码头。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北票码头被作为敌产处置,没有归还给北票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而是由江海关统一接收,最终作为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下属的煤炭码头,移交给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管辖。
随后的1946年,北票码头被移交给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日晖港车站管理经营。
1948年,由于木结构栈桥式北票码头经过20年的使用,损坏严重,因此被改建成了长约73米的钢筋水泥平台码头。
1949年,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北票码头作为国民政府资产,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接管后即移交上海市煤业公司管理和经营。
1952年1月,按照中央统一港政航政方针,北票码头产权由上海市煤业公司划归上海港务局,由上海港第四装卸作业区经营。
1954年,上海港日晖港装卸服务站成立后,北票码头归其管理。
据曾在北票码头工作过的林国清回忆:按照新中国初期对旧码头的改扩建规划,北票码头所在的日晖港至龙华港一带,将成为海轮、江轮、驳船的水陆联运区,成为从事煤炭装卸的专业码头。因此,当时的北票码头承担了上海市60%以上的工业和民用煤炭供应,并承担了江浙闽等地区的部分煤炭转运任务。
时至1956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北票码头改建成了上海第一座水陆联运码头,拥有3个万吨级泊位,有机械化、系列化的高效率煤炭装卸作业线,并且可以完成连接火车和卡车的“水进陆出”运输。
1973年年初,周恩来总理作出“三年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指示,在全国掀起建港热潮。北票码头的3个泊位,分别在1973年、1978和1982年改建成了煤炭系列化专用泊位,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改建后的北票码头总长度达514.97米。
“看码头好气派,机械列队江边排,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革命现代京剧《海港》不仅唱出了上海港的繁荣景象,同时记录了北票码头的辉煌。
当时间进入1980年代后期,北票码头一年完成的吞吐量已经接近码头设计能力的2倍。由于当时生产任务繁重,码头无法停产,只能一边运行,一边改造。
19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北票码头的发展也越发加快,不仅保障着上海市部分电力系统的运行,同时保障着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的煤炭供应。北票码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华东地区的能源中心了。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产业的支撑。但当城市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9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北票码头停止装卸,永远挥别了辉煌的过去。
北票码头的新生
虽然北票码头的历史任务已经结束,但是有关北票码头的工业记忆并没有被消除。在推进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北票码头的历史遗存重新焕发出了独特的风采。
据了解,北票码头至今保留有长约500米的岸线、15000平方米的码头、2座35米高的塔吊以及煤炭漏斗、高架皮带机等,并在黄浦江西岸的规划设计中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海市最有艺术气质的滨江景观。
码头变身亲水平台。利用15000平方米的码头,植树栽花,铺设草坪,改建了可观景、可休憩的亲水平台,已然成为上海市民夏日休闲、朋友聚会,亲子游玩的好去处。其中,引人瞩目的当属黄浦江畔那两座橙色的、体型巨大无比的塔吊,充满了刚毅厚重的工业质感。每当夜幕降临,这两座钢铁“巨无霸”在观光灯映照下,显得非常美丽壮观。
煤炭漏斗变身龙美术馆。煤炭漏斗经由大舍建筑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现已变身龙美术馆。该美术馆总面积约33000平方米,展览面积达 16000平方米,于2014 年3月正式开馆。馆体依托煤炭漏斗原有形状,使用质地细腻的清水混凝士浇筑出了大尺度出挑的拱形空间,营造了理性冷静的工业感和原始感。建成以来,龙美术馆斩获设计界多项大奖,举办了“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等一系列中外传统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的高规格、高水准艺术展览,成为了国内最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人美术馆之一。
高架皮带机变身“海上廊桥”。利用420米左右长的高架皮带机,进行了升级改造,形成在公共开放空间登高望远、观赏江景的二层平台,同时利用高架皮带机的下方空间,设置了攀岩墙、篮球架等公共活动空间及“水岸汇”服务设施,提供资讯、应急、休憩等便民服务,彰显水岸活力,提升水岸温度。
过去煤渣漫天的码头变成了公共绿地、亲水平台;过去装卸煤炭的塔吊变成了浦江边记载历史的人文景观;过去的煤炭漏斗变成了龙美术馆,过去24小时隆隆作响的高架皮带机变成了420米登高望远、观赏江景的“海上廊桥”。
秉承着对上海母亲河的独特情怀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孜孜追求,北票码头一步步地实现了“工厂变公园、废墟变艺术、旧区变新城”的华丽转身。
2020年12月,当北票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海平台获知“上海有座北票码头”的消息后,随即将其作为了一个重大的文化发现。
2021年的4月,由时任北票市委副书记孙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永杰带队的“北票码头考察团”一行9人,专程赶赴上海市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北票码头的第一手文献和影像资料,并在筹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型纪录片《百年煤城》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添加了进去。
同年,北票博物馆新建的“百年记忆”展馆,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北票码头的前世今生。
探寻北票与上海之间的故事,还有1927年北票矿工支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动人传说——那是1927年3月,上海工人在共产党人的组织领导下发动了3次武装起义。消息传到北票后,令北票矿工深受鼓舞。在矿工会的领导下,1500多名矿工积极参与募捐活动,每人捐献了1到2天的工资,共计捐献银元1000多元支援上海工人武装斗争,彰显了一南一北两座城市的血肉联系。
有关北票和上海的情缘,绵绵不息!有关北票码头的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 刘福顺